青少年时期的理解教育

本文已影响1.4W人 

青少年时期的理解教育,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绝对不能忽视,将现在出现的问题解决好,孩子才有可能发展得更好,在面对这个问题家长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下面小编分享青少年时期的理解教育方法。

青少年时期的理解教育

青少年时期的理解教育1

如果小学阶段有令人满意的教育,学生就会有扎实的基础来接受更专业,更以学科为中心的高中、大学甚至更高的教育。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已长逐渐熟悉自然世界弃人文社会领域里的素材如果学生们能够生活在鼓励语文、数学、科学学习的氛围里,那么他们求知欲旺盛的心智就有很多机会来运用相关的智能。像“多彩光谱”之类的小学课程,以及“奇异学校”之类的教育机构,都可以作为小学教育的楷模。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如果能在这种理想的环境下受教育,就有机会发展出探索各学科的读写、数字与科学的技能,而获得深人的理解。不单单是机械死板地学习,而是有机会参与多种学徒制的考习,并从中观察到运用众些技能的精彩实例。学生可以参与能让他们自主发挥与提技能的研究项目,并且有机会运用适当的科技,这些科技易于操作并能够向学生们提出重要而会激发思考的有趣问题。大部分学生虽然极少直接质疑自己幼年时期的错误概念与刻板印象。但是当他们共同合作来进行项目研究活动、用激发思考的有趣问题来彼此询问,开始思考自己的学习过程时,就会渐渐开始质疑那些直觉式的理解。像“互惠教学法”或“熹斯宝”之类的创新科技,都有助于培养出这样的学生。

由于有机会接受这种理想教育的学生不多,我们无法判断这种教育对击败或预防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学习困难究竟有多少成效。不过,根据我个人的猜想,即使能减少这些学习困难,错误概念、刻板印象与呆板运用运算法则的情况可以减少,要想将它们连根拔除还是很难的。因此,在后一阶段的学校教育,就必须直接而有力地面对这些困难。

这里所提到的许多创新做法,都是为减低可能造成严重错误概念与妨碍认知能力发展所做的努力。我认为,像儿童博物馆这样的丰富环境、学校内外的学徒制、实际情境中的评估以及能提供各种人门法与典范的教学法,都较可能产生深人的理解。我曾指出,与传统的学习环境相比,进步主义的学校比较能取得显著的学习成果。我也曾指出,本书所描述的创新方法,若以目标来看,不论从个人印象还是量化结果来评估,都非常成功。整体来说,我们似乎可以断言,这些方法代表了非常有意义和有效的教育原则。

在某些情况下,必须超越所谓的友善环境,让学生直接面对困难。在接下来的几页里。我要回顾一些精心挑选自各种不同领域的实验课程的研究成果,这些课程让学生直接面对错误概念与刻板印象,并产生比较禁得起考验的理解。在错误概念方面,我鼓励“克里斯托弗式的接触”,要学生直接面对与直觉概念相矛盾的证据;在呆板运用运算法则方面。我呼吁多探究相关语意领城,并探讨那些领城的直觉知识如何形成正式的表达;而刻板想法方面,我则建议采用多重观点与立场,来刺激学生用不同的观点检视同一种现象。

青少年时期的理解教育2

一个人在生活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心理学把对于挫折的抵抗能力称为“挫折耐力”,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坚韧不拔的精神。

大量的实践证明,心理疾病的产生是由于不能全面认识自己,不能承认接受现实中的自我。要保持心理健康就要全面认识自己,对自己的心理特点有个全面的了解,把自己摆到适当的位置,既不要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而要不卑不亢,对自己作出恰如其分的、适宜的估价。

近年来我国有关调查表明,心理疾患的高发病率已经成为当前危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突出问题。我国青少年中约有35%左右的人存在着障碍性心理表现。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是:

1、智力正常。

2、情绪适中。

3、意志健全。

4、人格统一。

5、人际关系和谐。

6、与社会协调一致。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牲。

一、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由于青少年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叛逆及依赖的冲突;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等,使得他们的焦虑情绪较重。并且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脆弱,生活阅历的肤浅,抗挫能力较低,因而更易产生心理障碍。

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进而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以致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精神疾病。所以青少年时期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非常时期,全社会都应当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二、改善家长及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者,与教师一道结成施教的主干力量。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全面和谐的人才,家长及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很大的感染力。

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当全面深入地学习健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咨询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理论梳理好自己的情绪情感,调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指导、解决青少年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

三、中小学应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实行心理干预

1、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帮助青少年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节技术。

2、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渗透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等,进行个别与团体咨询、电话咨询、信件咨询、专栏咨询,采用科学、专业的方法对症下药,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矫治。

4、兼顾对家长及社会其他人员进行心理健康宣传,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四、建立和完善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1、协调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不理解、不信任会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教师的认知偏差会带给学生心理上的压抑,出现攻击行为。青少年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榜样之一,是公正的代表,遭遇问题时,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关心与爱。

如果教师缺乏包容心和耐心,不能以平和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易叛逆。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会使学生的心理遭受严重的创伤。

2、协调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即家庭中以自然的血缘和人伦为主的关系,如父母与子女、弟兄姊妹。民主的、宽松的家庭给青少年一个温馨的港湾,专制的、严苛的家庭会造成家庭成员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易养成孩子孤僻、专横的性格。

因此,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维护必须以家庭为起始点,以全体家庭成员的优良品质及和睦的关系为依托,同心协力为每一个生命营造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

3、协调同学、朋友间的关系。青少年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被同学、朋友接纳,渴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若同学、朋友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就会呈现孤独、苦闷、郁郁寡欢的情绪状态。

学校和家庭应通过各种形式,倡导青少年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在日常交往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紧张、恐惧、自卑、孤独、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

五、发现问题应及时寻求帮助

如果发现青少年有明显的适应不良、学习不专心或学习成绩下降、古怪异常行为、焦虑抑郁情绪等,就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