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的特长和特点

本文已影响1.03W人 

蜈蚣在生活中也许很常见,多足的特点让它看起来格外悚然,但是蜈蚣的特长和特点非常显眼,也很好判断,甚至还可以入药,蜈蚣的无特长和特点都给大家整理好了,抓紧时间来了解蜈蚣是一种什么样的虫类。

蜈蚣的特长和特点1

唇足纲特征及分类

提到蜈蚣,我们的第一印象应该是它那密密麻麻的腿,身子蜿蜒,无声游走,令人毛骨悚然。

唇足纲动物头部前侧缘有1对细长的触角。口器由1对大颚和2对小颚组成。躯干部的体节由4片几丁质板连接而成。侧板上具有步足、气孔和几丁质化的小片。每一体节有1对步足。

唇足纲根据气门着生的位置可分为背气门亚纲和侧气门亚纲,两个亚纲共包含五个目:蚰蜒目、石蜈蚣目、地蜈蚣目、蜈蚣目和杯蜈蚣目。其中杯蜈蚣目比较原始,可以视作唇足纲里的“鸭嘴兽”,仅分布于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且只有两个物种。除杯蜈蚣目外,其它四目在我国均有分布。

蜈蚣生物学特性

蜈蚣是唇足纲下蜈蚣目动物的统称。头部外包裹着几丁质外壳,具有1对触角和3对原生肢形成的口器;躯干部分为颚肢节、有足体节、肛生殖节。雌雄异体,具有抱卵孵化行为。

鉴别特征:气门位于有足体节两侧,表变态,具有21或23对步足和有足体节,头板前部两侧无或具4单眼,触角至少17节。

蜈蚣目分为蜈蚣科(有眼,21有足体节)、盲蜈蚣科(无眼,21有足体节)、尖盲蜈蚣科(无眼,23有足体节)。

蜈蚣是夜行性食肉动物,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温暖、潮湿、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常见于酒店绿化带、居民区、学校、工厂等场所。

蜈蚣的特长和特点

蜈蚣的危害

中国自古就有“五毒”之说,蜈蚣、蝎子、毒蛇、壁虎和蟾蜍,是我国民间盛传的五大毒物,而蜈蚣历来都是“五毒”之首,连毒蛇和蝎子都排在其后,地位从未改变过,足见人们对其毒性的忌惮和恐惧。虽然它浑身是宝,既可以入药,又可以食用,但是人们对它还是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1、蜈蚣具有毒性

蜈蚣咬伤会造成充血、发炎、发疱、皮下出血、水肿、表皮坏死和脱皮等外表状况,这会继发各种感染而导致其它的'伤害,如败血症等。

2、生活滋扰

蜈蚣喜温暖、潮湿、阴暗的环境,白天潜伏于砖石缝隙、建筑物墙角边等阴暗角落,夜晚外出捕食,常见于卫生间、厨房等处,有时会进入卧室地砖缝,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3、异物风险

蜈蚣是肉食性动物,特别喜食各种昆虫,而食品加工厂容易孳生害虫,这些孳生地对蜈蚣来说,是理想的捕食地点。因此蜈蚣常在厂区出没,造成食品加工异物风险。

蜈蚣的特长和特点2

蜈蚣的特点

蜈蚣的身体又扁又长,由15至177个体节组成,它的身体除第一对足变成颚足和身体末端两节无足外,其余身体各节均有步足一对,蜈蚣喜欢生活在石块下或木材下的潮湿土壤中,白天休息,夜间出来活动寻找食物,是一种专门食肉的动物。

蜈蚣在动物分类上属节肢动物门、多足纲、唇足目、蜈蚣科,蜈蚣体长12--20厘身体扁平,红头黑背,分头和躯干两部分,头部背面两侧有一对集合眼,每一对集合眼包括若干单眼,头部的腹面有口器,为蜈蚣的摄食器官,头部的附肢包括1对触角、1对大颚和2对小颚,头部成为感觉和摄食的中心。

蜈蚣的躯干部有20个体节,较长和较短的体节互相间隔,第一节的`附肢称颚足,甚为发达,其末节成一利爪的毒爪,爪内有毒腺,爪的末端有一毒腺开口,用来毒杀小动物和作为防御外敌的武器。

蜈蚣属于节肢动物门,多足纲,整形目的药用动物。别名:百足虫、百脚、金头蜈蚣。蜈蚣是一味传统的重要动物药材,有祛风、镇痉、息风、解毒等药用功效,主治小儿惊痫、中风口噤、破伤风、抽搐、痉挛、疔疮、毒蛇咬伤和秃疮等病症。

蜈蚣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主产于广西、湖北、浙江等省。具有药用价值的主要为少棘蜈蚣和多棘蜈蚣。

形态特点:体长6-13厘米,背腹略扁。全身连头部由22个同律体节构成,除头部外,其他各节均有对生的足对。头部背板略似心脏形,有1对细长分多节的触角。触角基部有4个单眼。口在头前方偏腹面,外围有1对大颚和2对小颚。颚肢和触角呈金红色,自第2背板为墨绿色,最末背板黄褐色,腹板步足为淡黄色,最末步足为棕红色。第1对步足称为颚肢,为镰形的毒颚,它的末端有毒腺开毒颚,它的末端有毒腺开口,内通毒腺。

蜈蚣的特长和特点 第2张

生态习性:蜈蚣主要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带,平原地区只有少量分布。每年惊蛰后,气温转暖,蜈蚣冬眠苏醒,开始出土活动,善居于阴湿的杂草丛中或乱石沟里。从芒种到夏至,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它又渐渐移到阴凉的壕沟、坟地、田埂或土坎的缝隙之中,避过炎热的白天。到了晚秋季节,则又多栖于背风向阳的松土斜坡之下或树洞、树根较暖的地方。

蜈蚣一般都在夜间出来单独活动。它虽有8只单眼,但视力弱,尤其是白天视力极差。单独活动时至到触角相碰才绕道而行,各自回避。在晴朗无风的夜晚.20-23时是它们活动的高峰期。其活动特点是夜间活动多,白天活动少;气温高于25℃时活动多.10-15℃时活动少;10℃以下活动更少甚至停止活动;天气闷热,雨后的夜晚活动多,气温低的夜晚活动少;无风或微风的夜晚活动较多,大风(6级以上)的夜晚活动少;雨后的夜晚活动多,雨天的晚上活动少。由此可见,蜈蚣活动的频率与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雨量和光照强弱等气象因子都有密切关系。

蜈蚣的特长和特点3

蜈蚣的药性

蜈蚣为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故为多足生物。蜈蚣又名叫天龙、百脚虫、少棘蜈蚣、吴公、蝍蛆等,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红头的背部呈红黑色,腹部现淡红色,足为淡橘红色或黄色。青头的'背部和足部呈蓝色,腹部淡蓝色,体型小,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二分之一。

蜈蚣的特长和特点 第3张

黑头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黄色,体型更小。上述三种以红头蜈蚣最佳,体型大,产量高,性情温顺,适应性强,生长快。一般在农村较为多见,常位于潮湿的墙角、砖块下、烂树叶下、破旧潮湿的房屋中等,在夏天较为常见。蜈蚣是肉食性动物,食谱范围比较广泛,尤其喜欢捕食各种昆虫。

蜈蚣有毒腺分泌毒液,本身可入药用。适宜人工饲养。《本草纲目》曰:“蜈蚣,西南处处有之,春出冬蛰,节节有足,双须岐尾。”通常身体很长,并且有许多对步足。《本草衍义》称:“蜈蚣背光黑绿色,足赤,腹下黄。”蜈蚣与蛇、蝎、壁虎、蟾蜍并称“五毒”。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