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的特点和生活特征

本文已影响1.05W人 

蜈蚣的特点和生活特征,蜈蚣的身体又扁又长,由15至177个体节组成,它的身体除第一对足变成颚足和身体末端两节无足外,其余身体各节均有步足一对,下面给大家详细说说蜈蚣的特点和生活特征。

蜈蚣的特点和生活特征1

蜈蚣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角落里,有冬眠习性,特别喜欢捕食各种昆虫,寻找菜青虫、蜘蛛、蟑螂等。 每年秋天,冬天的气温都在15以下,也就是石头下面10-15cm深处的日向,挡风处。 蜈蚣害怕阳光,喜欢黑夜出来,在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 主要生活在土壤稀少的低山区, 平原地区有分布,但数量很少。

每次过惊蛰,气温都变暖,蜈蚣结束冬眠,开始出土活动,一般都很喜欢栖息在潮湿阴暗的草丛和乱石沟里。 芒种到夏至,随着气温的上升,蜈蚣逐渐转移到阴凉处避开炎热的白天。

蜈蚣的特点和生活特征
  

另外,蜈蚣有大小集团居住的习惯,同一群体的蜈蚣可以和睦相处,很少发生打斗和杀戮。 如果栖息地太小,蜈蚣太多,老蜈蚣就会自动离开,寻找另一个栖息地。

扩展链接:

蜈蚣是常见的有毒节肢动物,被蜈蚣咬后,其毒腺分泌大量毒液,从沿着腭齿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引起中毒,毒素不强,不致命。 据《本草衍义》介绍,蜈蚣的背光为黑绿色,脚为红色,腹部为黄色。 常见的蜈蚣有红头、蓝头、黑头三种。 其中红枫最好,身材高大,产量高,性格温顺,适应性强,生长迅速。

蜈蚣的特点和生活特征2

(一)蜈蚣对温度的要求

蜈蚣多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带,过去平原地区有少量分布,目前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很难见到了。每年的惊蛰(3月6日)前后,天气转暖,蜈蚣从冬眠状态开始复苏,出土活动。其很喜欢栖息于阴暗潮湿的杂草丛、乱石沟、腐烂的树叶堆里。从芒种(6月6日)至夏至(6月21日)随着气温逐渐升高,蜈蚣就逐渐转移到阴凉的地方避过炎热的白天。

盛夏的蜈蚣常躲伏在废弃的沟壕里、荒芜的垄沟、田埂中。到7晚秋时节,蜈蚣多栖居在背风向阳斜坡处的松软土里或腐烂的草堆里,或树根附近比较暖和的地方。总之蜈蚣性畏光,昼伏夜出,喜欢阴暗、潮湿、温暖、避雨和空气流通的环境。据在室内饲养失败人士讲,在室内单一人造环境饲养3~4个月,蜈蚣身体变黄,开始生病,逐渐死掉在院内建大一些的池子饲养,饲养时间长一些,但夏季很少有繁殖的,10~12个月终因通风条件不好而逐渐生病死亡。

蜈蚣一般夜间出来活动,大多单独行动。前行时,触角向前伸,触到障碍立即回避,绕道而行。蜈蚣虽有8只单眼,但视力退化,尤其在白天视力更差,白天时两条蜈蚣相向爬行,却相互不能发现对方而不回避,直到灵敏的触角相撞才相互避开。在晴朗无风的晚上,20 :00~23 :00是蜈蚣外出活动捕食的高峰期。

蜈蚣对湿度的要求

蜈蚣身体内的水分向大气中散发,散发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身体两侧的气门。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蜈蚣体内水分散发与空气湿度和生存环境的土壤湿度呈负相关,即空气湿度越大,体内水分散失越少。蜈蚣通过潜伏在地下与石块下的深洞中或较深的缝隙间的方式来减少体内水分散发。蜈蚣只有在温度、空气湿度适宜的时候,才会移动到地面上捕食。

蜈蚣的生活习性

蜈蚣昼伏夜出,这与其体形、行动方式是密切相关的。蜈蚣窄长而扁平的体形能潜人窄狭空间活动,扁平的头部和毒颚,也能在异常局限的空间捕捉l物。不过其迅速疾行时窄长的身体因左右摆动而偏离前进目标,不仅攻击猎物不准确、不迅速,而且易于受到敌害的攻击。在外出活动时,触角是有效的感受器,而毒颚则是捕食和防御敌害的有力武器。

扫除习性

蜈蚣的特点和生活特征 第2张
  

扫除习性,又称"化装作业“蜈蚣只有4对很小的单眼,不能对环境中的物体形成图像,感受外界的刺激主要依靠头前部的一对细长的触角。在构造上除其基部几个触角节外,各触角节都有细长的触毛。在饲养过程中,可以看到其经常扫动这对灵敏的触角。当颚肢接受自行弯曲的某一支触角进入第一和第二小颚时,由第二小颚的末节把它执住这时触角开始由近侧向远端滑动,同时第一小颚基节突起和端肢也协同活动,而分泌唾腺液供扫除之需要。

起扫除作用的是有钩状细毛的毛刷,清除触角上细微的固体污物。这样扫除的动作要重复几次才能完成。不仅扫除灵敏的触角,有时也要扫除步足扫除步足时,也是先由基部开始向末端扫除。

昼夜节律

蜈蚣白天潜伏在石块下面或碎石的`缝隙间,或者在坎的凹缝里,待到夜间出来四处游荡,猎取食物。昼伏夜出的活动规律是由光线强弱或有无造成的。光线对蜈蚣的感光器官(4对单眼)有一定作用。白天日光辐射对于适宜隐蔽生活的蜈蚣很不利,光照可使环境温度升高,湿度降低,导致蜈蚣体内水分散失等。避免这一不利因素的有效方式就是昼伏夜出。有人做过实验,白天全无光照,或从6:00~21:00连续光照,虽然蜈蚣出来活动的时间比起正常光照时有差异,但节律仍然很明显。这说明有无光照对蜈蚣的节律性不起决定作用,节律是一种本能行为。

蜈蚣的食性

蜈蚣的毒肢有毒腺,是主要捕食器官,不但可以猎取昆虫,也能战胜小型脊椎动物。其在夜出寻游时,总以细长、灵敏的触角伸向前方做鞭状摆动,如果这时触及蟋蟀或蝗虫之类的昆虫,便迅速地以身体前面的两三对步足抱紧,并以颚爪钳住,猎物即刻被麻痹,丧失逃脱的能力,然后以大颚齿咬破腹壁吃它的内脏、腹肌及全身软组织,10分钟左右便吃完,仅余躯壳、翅和步足等。一条成体蜈蚣一次可吃下两只蟋蟀。

蜈蚣是典型的肉食性节肢动物,可以作为其食物的昆虫非常多。但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也能暂时以植物性的加工食物充饥。关于蜈蚣食物已有过很多的资料报道。之前有专家曾经对37条蜈蚣进行解剖,对其胃内食物进行检查,其中29 条蜈蚣胃内食有节肢动物的残体,而且大部分是昆虫的,主要是步行虫科和隐翅科的昆虫,还有属于蜈蚣属的残骸。这说明在野外生活时,蜈蚣也有互相残食的行为发生。但是没有发现植物残骸。

蜈蚣的特点和生活特征3

蜈蚣的生活环境和特点

蜈蚣的生活环境和特点:蜈蚣惧畏日光,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蜈蚣喜欢生活在丘陵地带和多沙土地区,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墙脚边和成堆的树叶、杂草、腐木阴暗角落里。

蜈蚣钻缝能力极强,它往往以灵敏的触角和扁平的头板对缝穴进行试探,岩石和土地的缝隙大多能通过或栖息。密度过大或惊扰过多时,可引起互相厮杀而死亡。

蜈蚣为典型的肉食性动物,性凶猛,食物范围广泛,尤喜食昆虫类。在早春食物缺乏时,也可吃少量青草及苔藓的嫩芽。

蜈蚣的特点和生活特征 第3张
  

驱赶蜈蚣的方法:

1、万金油的方法,就是看到蜈蚣的时候使用灭虫剂,就是喷杀蟑螂文字的`那种药,一般情况下,用来对付蜈蚣也是能达到效果的,不过一般要多加点量。

2、烧艾草。因为艾草的气味本身可以驱蚊驱虫,在蜈蚣出没的地方堆上一些艾草点燃,然后将这块地方封闭,把艾草的气味全部封在里面,一段时间都能够达到驱赶蜈蚣的目的。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