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宠坏的中国式子女情感美文

本文已影响1.48W人 

被宠坏的中国式子女情感美文,我们经常都会在生活中阅读美文的,美文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且多阅读美文对于我们写文章有好处的,小编和大家一起来看看被宠坏的中国式子女情感美文,一起来看看吧。

被宠坏的中国式子女情感美文

被宠坏的中国式子女情感美文1

总有一些人,你活得青春无敌、你过得光鲜亮丽,却看不见你身后,默默供养着你的父母,为了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还在向这个世界低声下气。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他陪一个弟弟在日本北海道旅行。我问他玩得是不是开心。他告诉我,他和弟弟不是一路人,所以旅途并不是很愉快。

他细细跟我讲道,弟弟缠着爸妈要去日本玩,他妈不放心,便邀请我朋友跟着弟弟过去。

他的弟弟,家境不算富裕,刚上大学也没有能力自己赚钱,却有着挥金如土的本事。就拿一件小事来讲吧,日本物价很贵,一片哈密瓜要30人民币左右。

朋友问我:“你能够认同自己还不能挣钱,家里也不是很有钱,眼都不眨只是因为口渴了,不肯买水却一口气吃了三片哈密瓜的小孩吗?”

这孩子,让我想到一句印象很深刻的话: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

身边这样的人,挺多的。

我另外一个朋友,家庭条件很一般,却把日子过得很“高级”。

她嫌单位盒饭难吃,每天中午出去下馆子,下午还必定订一杯十几块钱的奶茶外送。和她一起出去逛街,她总会拉着我吃人气很高、价格也很昂贵的餐厅。和她旅游,她对景区里各式物价虚高的食物和纪念品,向来都是潇洒地买买买,花钱如流水。臭豆腐不算好吃,她尝了一块,吐出来,嫌恶地皱皱眉,扔了。

我都不敢劝她花钱别太大手大脚。每次试图奉劝她,她都不服气地斜乜着眼,搬出她的有两句名言,理直气壮地开腔。

第一句,“女孩子,要富养”;第二句,“出来玩,就一定要开心,别太在乎钱。”似乎我要是劝她适当地节约,倒显得我太抠门太小气了。

我本以为她必定家境殷实,直到有一次去她家里。她住在城郊的民房里,老旧潮湿,又窄又小,从一楼上二楼,要从一个很陡峭的楼梯爬上去。

她的奶奶穿着她高中时的校服外套,坐在家里拣菜。她问奶奶怎么不去打牌,老人家说道:这两天输了几十块钱,今天不高兴去了。

我借用他们家卫生间,奶奶不忘嘱咐我,要用桶里盛的洗过拖把的水冲,别按按钮,水一冲哗啦啦的,浪费钱。

正是这样节俭的老人,却把自己靠卖菜一块一块攒来的积蓄,尽数交给孙女,任由孙女挥霍。

中午和她爸爸妈妈一起吃饭,她爸表态,不指望她赚钱养家,她赚的那点工资,给自己吃穿用度就好了。

后来,那位朋友约我假期一起去旅游,向我提起冬天上下班很冷,她准备买车,家里人也同意给她买。听到这些,我都只能笑笑,不知道该回应些什么。

有句笑话这样说,“我视金钱如粪土,爸妈视我如化粪池。”

我们这一代,不少人如此。

前段时间网上讨论孩子究竟该穷养还是富养,提倡富养的人问:男孩要穷养?你孩子跟你多大仇啊?

我也想问问那些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挥霍无度的子女:孩子要富养?你爸妈欠你多少钱啊?

我认识一个男生,他从上大学后到工作前的所有花销,都是向父母打了欠条的。偶尔出行旅游花的钱,也是靠自己兼职打工赚来的。工作后,他就从每个月的工资里抽钱一笔笔地偿还父母。

孩子成年后,父母已经没有了抚养义务,压根不必探讨穷养、富养的话题。可现实情况是,不少人结了婚,还让爸妈背房贷。

如果你和我一样,出身于平凡的家庭,那么你应该很清楚,父母挣来的每一分钱,都很不容易。

当父母在烈日炎炎下满头大汗地从事体力劳作时,当父母在小小格子间里腰酸背痛地从事脑力劳动时,你一顿大餐就消费掉他们一天的薪水,真的不会有一丝丝愧疚吗?

当父母被领导大呼小叫的时候,当父母被客户呼来喝去的时候,你却在呼朋引伴、潇洒度日,真的不会于心不忍吗?

当你穿着一身说得出名字的品牌,一双鞋就要几千块的时候,父母却在穿着被你淘汰的旧鞋,他们不懂你说的品牌,你还笑他们落伍;

当你觉得你的知识、素养、视野都远超父母,因此嫌弃父母“没见过世面”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其实,正是父母托举着你到更高的地方,你才有机会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你活得青春无敌、你过得光鲜亮丽,却看不见你身后,默默供养着你的父母,为了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还在向这个世界低声下气。

别在缺钱的时候才想起父母,他们不是ATM,他们胸膛上有温度,他们心跳里有感情。

——爸妈爱我们,爱得不容易。

在远方的,给母亲打个电话吧,跟妈妈说声感谢不丢人;在身边的,记得回家吃饭,如果再能买个小礼物,相信妈妈会逢人念叨好久好久……千万别忘了,也问父亲好。

许多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培养白眼狼

星期天的晚上,饭菜已经上桌,我呼唤女儿:“吃饭啦。”“等一下”,她答。

我先吃了。几分钟后,女儿走过来,看了一眼桌子,问:“我的饭呢?”伴随着的是一副忿忿不满的神情。

我心里一惊。她的表情,她的诘问明明在告诉我:你应该为我盛好饭的,为什么不给我盛饭呢?

7岁的她有一双好手,她明明可以自己盛饭,为什么觉得我理所当然得替她盛饭呢?

我立刻找到了原因。虽然我一直警告自己不要替孩子做太多,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但是我仍然和许多母亲一样,不知不觉替孩子做得多了点。

以前我一直替她盛饭,以至于她认为盛饭这件事是妈妈应该为她做的,所以她不但不感激我一直以来替她盛饭,反而因为今天没给她盛饭而不满起来。是啊,既然是妈妈应该做的,她怎么会感激呢?

我意识到这是在助长女儿的“受之无愧感”,“受之无愧”是指,某人觉得别人欠了他东西,或者认为别人必须给他特殊待遇。有这种倾向的.人认为别人(尤其是亲近的人)应该给他想要的事物,别人给了,他觉得那是人家应该做的,他不知感恩;别人没有给,他就认为别人太不应该,于是就心生不满和怨恨。

受之无愧感强烈的人,可能变成一只“白眼狼”。

我看到许多父母不知不觉中在培养着白眼狼。他们替孩子做得太多,上学或放学路上,大多数孩子的书包都由父母背着,孩子心安理得空着手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用干家务,只要搞好学习;物质享受被过分满足,许多小学生有了自己的手机和电脑……

这些都是在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今天他认为你应该为他背书包、买手机,明天他就会认为你应该为他找工作、买车子、买房子,如果某天你给不了他想要的,他就要心生怨恨了。

教导孩子学会负责、懂得感恩有多么重要!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他会感激别人替他所做的,珍惜他得到的一切,觉得拥有眼前的一切既快乐又幸福。

做父母的要谨记:如果你不想将孩子培养成“白眼狼”,那就千万不要替孩子做太多,不要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要去教导孩子懂得感恩。

被宠坏的中国式子女情感美文2

我对这个问题有思考,始于我有了自己的小孩。像每一个初为人父者一样,我对我的小孩充满了爱意和期许。 但我一直警告自己,爱意一定要适度地表达,期许一定要为了孩子本身的幸福。我爱我的孩子,但我决不会代替孩子承担她应该自己承担的;我对孩子有期许,但这期许决不是为了我自己的虚荣。 然而,很多家长却反其道而行之。爱孩子,爱到事无巨细都要替孩子包办;有期许,但这期许全都是为了大人自己的梦想。

其实,这两种行为都源自于一个出发点,即大人有意无意的自私。 事无巨细都替孩子包办,表面上看是无私,但骨子里却是自私到不愿意为孩子的任何一次可能的失误或冒险承担一星半点的责任。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许,更是因为家长内心深处意识不到的极大的自私。

有的家长不管孩子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一味地期许孩子成为家长想要他成为的人,实际上往往都是为了实现家长自己当年没能实现的梦想。 比如,家长自己高考失败了,就希望孩子一定要考个好的大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甚至可以不惜一切代价。 这种无条件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期许,更助长了事无巨细地替孩子包办一切。

只要和学习没有直接关联的大事小情,家长一律包干,甚至连上学、放学的书包,都有家长坚持要自己背而不让孩子背。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渐渐地就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养成了唯我独尊、颐指气使的习惯。当习惯成为自然,你让他牺牲九牛一毛的利益,都会觉得是一种奢望;你让他干一丁点儿的活,都会觉得仿佛要乞求他才行。

我见过一个男孩,小学五年级。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奶奶也是退休国家干部,算得上是书香门第。想来这种小孩理应乖巧听话、知书达礼,可没想到有一次却让我看到了令人吃惊的一幕: 有朋友送了男孩一大盒奶糖,男孩的奶奶拿了一颗想和孙子开个玩笑,结果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男孩哭天抢地对着奶奶又踢又咬,硬是要抢回来。

奶奶还给他后,男孩不依不饶地又折腾了整整一个下午,最后实在筋疲力尽了才算罢休。 我的一个在高校教书的朋友,有一次也特地跟我提到他的苦恼。他有一双儿女,机灵活泼,成绩优秀,平时没少让他感到自豪。但朋友和我聊天时却唉声叹气,抱怨说两个孩子连洗脸水、洗澡水都要爸妈放好;

而当爸妈手头忙要孩子干点什么的时候,得到的却一律是冷冰冰的“不”,朋友问为什么,回答都是“忙着呢”。 读了上面的故事,我想我们的家长一定是义愤填膺的了。可是当家长为此感到愤愤不平的时候,可曾想到这被宠坏了的子女恰恰是溺爱型的家长和畸形的社会一手培养出来的?

当年我的孩子读高二,孩子的学校特地要求我去参加一个“教育专家”和家长还有学生的三方见面会。 见面会上,“教育专家”慷慨陈词:“为了孩子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家长可以陪读,家长可以辞职,家长要把孩子的衣食住行都照顾得无微不至,让孩子除了学习不用管任何事情,否则,你家长就是失责,就是犯罪,就是孩子永远的罪人!”

我听了非常震惊,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教育专家”,我们的“教育专家”就是这样的水平!?当我们的子女遇见这样的“教育专家”,当我们的子女听闻这样的惊人之论,如果还能够不被宠坏,那真是咄咄怪事了! 所以,不要再抱怨我们的孩子是“白眼狼”了,不要再责怪他们不懂得感恩了。我想,需要反省的恰恰应该是我们这些无原则地溺爱孩子的家长,是那些受利益驱动的无良的伪专家,是急功近利只教书不育人的畸形的中国式教育!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