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逆境的另一种智慧

本文已影响1.88K人 

面对逆境的另一种智慧,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缺少逆境智慧的父母,应该利用逆境来磨练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帮助他们学习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看看面对逆境的另一种智慧

面对逆境的另一种智慧1

美国老师看见她,一边像往常一样跟她打招呼,一边轻松地说:“哦,你有一只断手啊?”然后模仿她吊着手的样子,开玩笑地说:“看,我有一只断手,你有吗?”引得全班哈哈大笑,那个摔断了手的小女孩更是笑得前仰后合。看到这种情形,我非常感动:面对逆境,还能幽它一默—美国老师仅凭这简单的几句调侃就把他的“逆境智慧”潜移默化地传达给了孩子们!

我们试假设,老师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处理这件事(大凡有爱心的中国老师都是这样做的):看见女孩受伤的手,关切地问:“疼吗?怎么伤的?”然后对全班小朋友说:“××的手摔断了,你们都要帮助和照顾她。”这样一来,受伤的小朋友不仅又回忆了一遍她那痛苦的受伤过程,而且马上觉得自己是一个可怜的角色,需要大家的帮助和照顾。虽然,她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但却没有学会怎样乐观地对待困难。

面对逆境的另一种智慧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同样缺少逆境智慧的父母:宝宝摔跤了,本来不怎么疼(孩子的痛觉比大人要迟钝得多),可是飞奔而来的父母却让他猛地觉得自己应该大声地哭,然后满足于父母抱着他又亲又安慰的场面;宝宝生病了,父母不停地对孩子又搂又抱还不够,甚至怂恿孩子:“你要什么,妈妈就去给你买。”于是,孩子就被反复地暗示:我很可怜,这是一个好机会,可以让父母无条件满足自己的要求。

我这么说,当然不是主张成人对孩子遇到的困难不予关心,而是说,仅仅关心爱护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利用逆境来磨练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帮助他们学习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逆境智慧。下面是一些具体的逆境以及对待方法的建议,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当孩子生病时

患病是绝大多数孩子必经的一种逆境。开诚布公地和孩子谈论他的病情,会让他感到你对他承受挫折的能力是信任的;找些开心的、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和孩子一起做,比如玩手指游戏、猜拳、讲故事等,减少他对挫折的不愉快体验,以后他遇到同样的事就不会恐惧;孩子病好了以后,还可以经常和他谈论生病的经历,分享他的感受。这些做法,可以减少甚至消除孩子对“病”的恐惧感,令他们一生受益。

当孩子沮丧时

谁都会有沮丧的时候,你得允许并鼓励孩子描述事情的经过、表露自己的情感,不要打断他也不要急着加以评论,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宣泄和缓解;理性地给出一些让他减少自责的理由,比如让孩子明白别人也有可能经历这种感觉;帮助他挖掘自己的长处,避免他因为一件过失而对自己全盘否定;让他感到你是爱他的和支持他的,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给他具体的建议,使他快点忘掉不愉快。

当父母离婚时

这种事情不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但一旦经历,挑战极大。你首先要做的是尽快告诉孩子,父母离婚绝不会影响双方对他的`爱和关心;让孩子确信他对于父母离婚是没有任何责任的,父母不是因为他不乖,或者他有过失而离婚;在适当的时机与孩子谈论这件事情对他的影响,了解他的感受并且表示理解,而且愿意和他一起努力走过这段艰难的日子。

面对逆境的另一种智慧2

错误的教育观念

一、男人负责在外挣钱,相夫教子是妻子的职责

这种模式在很多家庭里不难找到,有些爸爸终日忙于工作,从不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或学校活动,觉得赚钱养家才是身为父亲该做的事,教育孩子自然是妻子的责任,这是一个大错特错的观念!成龙的家庭就是一个例子。据房祖名曾经提到,小时候成龙忙于工作是不怎么管教他的,有一次成龙突然想起去接他放学,在校门口等了很久都不见人,后来才得知原来房祖名已经上中学了,早就不在那个学校读书。连儿子上中学很久了都不知道,可见成龙在孩子的教育中是有多不尽责,也就怨不得房祖名最后在狱中对成龙的各种“控诉”。

面对逆境的另一种智慧 第2张

二、父权高高在上,不可触碰

时代在转变,中国传统的这种“父权”观念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家庭教育的发展,孩子更加渴望和父亲当朋友,与父亲交流学习生活上的问题,如果作为爸爸的你一直以严厉的面孔面对孩子,时间久了孩子自然和你产生隔阂,代沟也就此产生,一旦孩子有什么问题不再求助于父亲,也不与父亲商量,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很多时候是直到孩子出了事,当父亲的才开始追悔莫及。

三、男人天生就不会带孩子

有些爸爸也觉得在家庭教育中自己的参与很重要,但是认为自身缺少妈妈身上的母性,而且感觉自己粗枝大叶的根本照顾不了小孩,缺乏耐心,最后简单尝试了一下就把孩子全程交给妻子照料,并且错误地以为就算自己怎么努力,孩子一般都更喜欢粘着妈妈,于是就干脆放弃开始忙于工作,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却不知在孩子眼中,你不陪我就是你不爱我,我自然和你不亲了。

四、爸爸唱黑脸,妈妈唱白脸

在京剧脸谱中,黑脸表示严厉。在中国家庭教育中,此角色通常由父亲去担任;白脸表示调和,在家庭中多由妈妈来扮演此角色,“严父慈母”便是很多家庭的教育理念。但事实上扮演黑脸的一方往往无法和孩子建立好的亲子关系,长期以往孩子会和这样的父亲产生距离感,同时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待父母,对母亲更亲近,对父亲更疏远,导致父亲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

五、深信“棍棒之下出孝子”模式

有些父亲倒是对孩子的教育非常关心,采取严格的态度对待子女的学习生活,就像棍棒下出孝子一样,习惯性否认孩子。记得曾经有一个孩子问孩教圈小编:“老师,你觉得我好看吗?”小编说:“你很漂亮啊。”她说:“可是,在我看来,我是一个非常非常丑的女孩儿,没有人会喜欢我,”小编非常惊讶,后来据了解才得知,从小到大她的父亲对她都非常冷漠,孩子无论做什么都认为她可以做得更好,从不给予表扬。小女孩学习成绩倒是蛮好,就是有点自卑内向。

六、我这是为你好,你必须听我的

不少家长都喜欢采取说教的方式,“为你好”成为他们的口头禅。但事实上,榜样的力量要远胜于说教。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孩子如果存在冲动控制问题,那么其父亲的行为总是很冲动,父亲是孩子的学习榜样,如果自己做的不好,却总是要求孩子要这样那样,其结果就是让孩子不胜其烦,并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

七、“子承父业”,没实现的梦想是下一代的职责

这一类的父亲大多身上有个共同的特点---“重男轻女”,女孩子娇惯些无关紧要,但男孩就得承担起大任。比方说,父亲自身没实现的愿望,硬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强行加给儿子。小编就曾遇到过一位这样的爸爸,年轻时没考上某知名大学,便从小给孩子灌输了这样的理念:“你必须考上这所大学,爸爸一辈子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了。”孩子从小就背负重大的心理压力,每次成绩稍稍不理想就觉得辜负父亲的含辛茹苦,长期以往焦虑的情绪便一直伴随着他,整个人看起来也很没朝气。

八、习惯过度“包装”自己,成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

每个孩子都有英雄情结,父亲高大伟岸的形象也是小孩童年中最崇拜的对象,刻意在孩子面前树立这种形象本事无可厚非,但这类爸爸显然就做得有点过了。为了成为孩子心目中的榜样,他们有意在孩子面前伪装自己,就像曹禺的话剧《雷雨》中的父亲周朴园一样,俨然一个圣人模样。当然小编并不是说这类父亲就和周朴园一样道德败坏,但可以隐射到一个点就是,当孩子有一天发现自己的父亲并不是一直以来表现的那么完美,各种不真实感一旦显现出来,孩子很容易受到伤害,甚至不再信任自己的父亲。

九、优越感爆棚,习惯在众人面前“显摆”自己

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很多言行举止都会深深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当爸爸的在跟孩子的老师或是学生家长的交谈中喜欢有意无意透露自己家室殷实,满满的优越感,习惯抬起眼皮看人,同时对孩子也过分宠溺,让孩子产生一种和别人很不一样的感觉,时间久了孩子在这种环境下也开始滋生自豪感和虚荣心,变得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向同学炫耀,慢慢的孩子在同学中开始受排挤,人际关系出现危机,家长着急自家小孩在学校不会交朋友,却不知正是自己的行为“坑”了有样学样的小孩。

十、男人就应该有大男子主义,小男子汉要从小养成

小男子汉是不是从小养成的小编不知道,但一些父亲大男子主义严重,用现在的话讲便是直男癌晚期,觉得“三妻四妾”是所有男人共同的梦想,私生活不检点,喜欢玩弄感情,并把各种不良的信息透露给孩子,有研究称,这些男人的童年大多有一个出轨的爸爸,这样一代影响一代,孩子除了整天面对争吵不休的父母以外,接收着父亲传递的各种这样的信息,长大了变成什么模样也可想而知。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