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内容

本文已影响1.85W人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内容,人类的幸福只有在身体健康和精神安宁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那么你们知道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内容都有哪些吗,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内容1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表现”。所谓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的健全状态,这四者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协调才是真正的健康。其中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当中,能通过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保持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从而达到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

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各自关注的不同角度对心理健康进行论述,我国研究者王书荃认为,心理健康指人的一种较稳定持久的心理机能状态。它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时,主要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能否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使情绪、需要、认知保持一种稳定状态,并表现出一个真实自我的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简单的说,当个体能发自内心的体验到幸福就是真正的心理健康。

二、压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里,周围世界里充满着各种各样互不相干、互相矛盾、甚至于针锋相对的事物,心理作为对现实的反映,会在我们的内心中形成这种左右为难、无从选择的心态,当一个人在体验着这样的心态时,我们就说他正在经受着压力。心理学中说的压力,是指人的内心冲突和与其相伴随的强烈情绪体验。

三、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了无意识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等重要思想。

(一)无意识理论。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将人的精神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层。意识即自觉,就是我们的觉知状态,即对我们自身、对外界的环境事件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事件关系的觉知状态。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前意识又称下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前意识是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潜意识,因此,它既联系着意识,又联系着潜意识,使潜意识向意识转化成为可能。无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指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进入到意识层面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或不被社会所容忍的观念和想法,包括恐惧等。

(二)人格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包括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一个人最原始的能量和动力,它盲目的追求快乐,躲避痛苦,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超我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它是儿童在生长过程中社会给他的赏罚活动中形成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良心,代表者社会道德对个人的惩罚和规范作用

二、是理想自我,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超我的主要职责就是以道德良心去限制和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自我是个人在与环境接触中由“本我”衍生而来的',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一方面充当着本我和外部世界的联络者和仲裁者,另一方面又要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动,由此自我既要帮助“本我”得到冲动的满足,又要顺从超我的要求,按照社会所允许的方式行使,在两者之间进行协调工作。

总之,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格的基础。他们之间经常会产生矛盾冲突,这时候,个体就会产生种种的焦虑、烦恼,为将这些烦恼和焦虑化解,自我就会采取一些方法来调整个人的认知方法,以获取内心的平静。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这些防御机制包括有压抑、投射、合理化、补偿、升华等各种形式。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内容

四、心理防御机制

(一)压抑:压抑是各种防御机制中最基本的一种,指个体将一些不被自我所接纳的冲动、念头等,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中,或者把痛苦的记忆主动忘掉排除在记忆之外,从而免受动机冲突,紧张及焦虑的影响。比如像梦中的言行和酒后吐真言,都是被压抑到无意识中的愿望,趁着意识的辨别能力较弱时出来活动的现象。压抑作为一种防御机制,其积极作用在于可以有效地控制某些不适当的冲动,减轻不愉快经验的打击,暂时避开痛苦的体验;但是如果过于频繁地采取压抑,当超出意志控制能力和个人的心理忍受力之后,就可能出现心理失调或心理失常,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心理疾病抑或郁闷而死。

(二)投射:1894年,弗洛伊德提出此概念,用以分析和了解“说者的内心世界”。所谓“投射”就是把自己的某些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想法和观念、自己所不喜欢的缺点,推到别人身上,以便减轻内心的负担。其实质就是个体将自身所具有的某些心理行为特征推测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在人际交往中当我们看到某个人身上的优点,进而表现出喜欢与其接近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无形的将自己身上的优点投射到他身上,我们之所以喜欢他的优点,是因为我自己也具有这样的优点,喜欢他更多的是因为喜欢自己;而讨厌也是如此。所以从根本上说,我们是否能做到最大程度的接纳自己,除了优点和长处,更多的要接纳自己的缺点,这决定着我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合理化: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我们就会尽量搜集一些自己内心所需要的理由,来给自己的行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

一般,“合理化”可以表现为两种方式:

(1)酸葡萄心理 当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因自己的能力不够而无法获得时,就会对原有目标加以贬低和打击,称为酸葡萄心理。“酸葡萄心理”是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合理的理由来进行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的消极心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2)甜柠檬心理 此方法企图说服自己和别人,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拥有的已经是最佳的。伊索寓言中的那只狐狸,后来走到柠檬树旁,因肚子饿了,就摘柠檬充饥,而且边吃边说柠檬是甜的,其实柠檬味道是酸涩的。引申到我们面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有时候我们可以更努力的去强调事情美好的一面,以减少内心的失望和痛苦。

(四)补偿:“补偿”一词,首先出现于阿德勒的心理学中,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为了克服自卑感带来的负面消极情绪,个体会产生“追求卓越”的需要,为了满足个人追求卓越的需求,个体会借“补偿”方式来力求克服个人的缺陷。当个体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达成时,就会改用其他方式来弥补其缺陷,进而缓解痛苦减轻焦虑,建立其自尊心,称之为补偿。就其作用而言,补偿可分为消极性的补偿和积极性的补偿。

所谓消极性的补偿是指个体所使用来弥补缺陷的方法对个体本身没有带来帮助,有时甚或带来更大的伤害。例如,一个得不到正向注意和关怀的孩子就会发展自己负面的行为以获取他人的注意。所谓积极性的补偿就是指以合宜的方法来弥补其缺陷。运用得当,会促使我们发生一些好的转变,更加有利于我们的成熟。

(五)升华:升华一词是弗洛伊德最早使用的,他认为将一些本能的行动如饥饿、攻击等内驱力转移到一些自己或社会所接纳的范围时,就是升华。歌德年轻时因为失恋而创作出《少年维特之烦恼》,他是悲痛中的坚强者,能够将自己的忧情升华。升华是一种很有建设性的心理作用,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必需品。升华作用能使原来的动机冲突得到宣泄,消除焦虑情绪,保持心理上的安定与平衡,还能满足个人创造与成就的需要。

当自我面对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时,会自动的采取自我防御机制来进行调节,压抑、投射、合理化等防御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当时所面临的痛苦,可以达到保持人的内心平衡,但如果经常使用这些机制的话,对于个体的成熟和成长是不利的,所以可以称为非建设性防御机制,而对于个体成熟更有帮助的积极性补偿和升华等防御机制称为建设性防御机制,因为这两种防御机制不但可以缓解痛苦、减轻焦虑,还可以促进个体的内心成熟,从而保持心理平衡。

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它是时刻发展变化的,在个体整个成熟过程中,不同的状态下会体现出不同的心态,所以我们要积极的利用心理防御机制,一方面缓解痛苦,减轻焦虑,另一方面也要为了自身的成熟去努力改变,最大程度的去宽容和接纳自己,从而保持内心的平衡,真正的体验到“幸福”的感觉。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内容2

1、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2、心理健康的标准

(1)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2)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4)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5)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内容 第2张

(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10)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3、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1)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2)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逃避,不消极。

(3)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4)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学引导。

(5)预防老年痴呆药多运动,多用脑,多接触社会。

(6)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

(7)焦虑,抑郁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8)服用精神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

(9)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10)要理解和关心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内容3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指青少年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良好发展,能在学习和社会活动过程中与人建立良好关系,能谅解他人,辨别是非,在遇到困扰时能克服困难。

目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尚无统一公认的标准。综合多数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观点看,青少年心理健康起码应具有如下标准:

1、身体健康,智力正常。身体健康、智力正常是衡量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正常生活工作的基本条件。

2、人格完整,意识良好。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白,言行 一致,表里如一,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并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善于调节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其性格、情感都能符合其年龄特点。

3、乐于交流,善于结友。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结交知心朋友,与朋友能沟通心灵,友好相处,对矛盾和分歧,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并有乐于助人的愿望和行为。

4、情绪稳定,乐观开朗。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温度计;乐观能使人心情开朗。保持相对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就能在顺境中积极向上、谦虚谨慎,在逆境中意志顽强并能战胜困难。

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内容 第3张

5、有所追求,积极进取。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承 担责任。

对青少年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通常从政治上、思想上、品德上分析得多,而从心理上分析得少,以简单、呆板、僵化、千篇一律的思想政治工作取代一切,盲目追求升学率,使得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力、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等方面,往往处于一种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危险状态。

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要保持良好心态,提高自身修养,树立家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从根本上避免外在的、强制的、过度的教育,并给孩子以情感上的支持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